武翠红



个人简介

武翠红,民进会员,教育学博士,江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镇江市政协委员,主要从事教育史研究。出版专著1部,译著2部,在《教育学报》、《比较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级课题多项。获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理论创新二等奖”、镇江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多项奖项。2013年入选江苏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培育”人选;2019年,获江苏大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事 迹

2014年至今,武翠红老师共指导硕士研究生26名,其中全日制学硕5名,全日制专硕7名,非全日制14名,已经顺利毕业6名,其中1名学硕的论文获江苏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名学硕在CSSCI收录期刊发表文章,1名学硕的英文论文被国际检索系统CPCI数据库收录。两名学硕赴牛津剑桥大学交流,并获英国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冬季课程项目的参与证书和结业证书、领导管理奖、小组一等奖和个人卓越奖1名学硕获国家奖学金;1名专硕签约某高校,成为大学专业课教师;6年来,武翠红老师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如何做一名好导师,如何做到立德树人,做好研究生的引路人。


1.爱是最好的教育

武翠红老师常说爱是最好的教育,是教育的灵魂。研究生导师应把爱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给予研究生温暖和关怀,滋润学生的心田。当学生不自信时,给予欣赏增强信心;当学生气馁时,给予鼓励激发斗志;当学生迷茫时,给予方向引导……真诚的走进学生,在学生的成长路上,引导、支撑、陪伴,与其一起前行。2019年教师节,已毕业两年的2014级一位研究生给武老师写了一封题为“致我亲爱的老师”的信件。信中学生说:“我用了两年的时间,在与我的学生相处的过程中,终于明白了老师当年的心和爱——在师生相处过程中,您倾注了所有的热情,您给予了学生太多的关爱……我也会像老师一样,全身心的对待我的学生和工作”。武翠红老师用爱培育爱,激发爱。我们的学生毕业后继续用爱温暖着、关爱着、全身心对待着自己的学生,这是爱的传播。


2.因材施教和共性要求的统一

在研究生培养阶段,武翠红老师注重发挥“因材施教”和“共性要求”的不同优势,以达到最优的培养效果。关于共性要求,除了要求遵守研究生教育和学术科研的相关规章规范制度外,武翠红老师还努力让读书、思考、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常态。在这方面,已颇见成效,武翠红老师本人也“深受其害”。2019年大年三十的下午,2017级的一位研究生给武老师发微信:老师,我的论文已发您邮箱,麻烦您再帮我看看。当时,武翠红老师正在准备年夜饭,并没有立刻回复学生的微信。大概一个小时之后,学生又给武翠红老师发了一条微信:老师,我想在除夕这天把论文修改好,过个好年。为了圆学生要过个好年的愿望,武翠红老师又重新打开了电脑。武翠红老师感动于学生的这种学习精神。正是由于这种读书思考的状态,经过不断的打磨和修改,学生的这篇文章最终被CSSCI收录期刊录用。

关于因材施教,武翠红老师要求自己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能够做到对症下药。学生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同,导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遇见最好的自己,让每一位学生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2018级的一位研究生性格很内向,胆子小,说话声音也小。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问:老师,我该怎么办呀?胆怯、焦虑、迷茫中偶尔还略带哭腔。武翠红老师告诉她几点:第一,你要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要勇敢的说我想做什么,我对哪一领域感兴趣并有志做下去;第二,你要相信自己,你是科班出身,你的专业知识是过硬的,相信自己能做好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第三,学会改变自己,从下一个电话开始,希望听到的不是你胆怯的、迷茫的声音,而是,慷锵有力的告诉老师:老师,我最近读了什么什么书,我对这一领域很感兴趣,我想做……。后来,这位同学开始改变,说话时有意识的提高声音,有意识的锻炼自己在公开场合表达观点的能力,有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顺利发表了论文,并成功签约了某高校。


3.乐于教学与科研

在教学方面,武翠红老师陆续承担了本科生课程《教育学B》、《教育学A》、《外国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和《中外教育史》,研究生课程《中外教育思想专题研究》《我国课程改革专题研究》等。通过这些课程的讲授,武翠红老师越发重视教学的设计和准备工作。在教学的准备过程中,她要求自己不仅要熟悉所教内容,还要求熟悉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在科研方面,近年来,武翠红老师发表文章近30篇,出版专著1部,译著2部,科研成果多次获奖。武翠红老师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情系教育,做教育的长情者。正如她所说: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的选择。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快乐。

武翠红老师心牵学子,倾力育人,热爱教育事业,对教育学学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推进学科发展的进程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以后的日子里,相信她必将带着这份爱,继续努力。

 

访问次数:

主办单位:江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