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水力机械团队



团队简介:

流体中心张德胜、施卫东研究员领衔的大型水力机械技术与装备课题组现有教师10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4人,博士研究生12人,硕士研究生50余人。长期以来,团队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使命,建立了多维度、立体式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作为首批“三全育人”研究生导师示范团队,不断探索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依托国家水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流体工程装备节能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指导研究生参与国家战略项目,如南水北调、海水淡化,光热发电、“一带一路”泵站建设项目等,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在科研方面硕果累累,主要包括:获批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6个,江苏产业教授7人;获省优秀博士论文2篇、省优秀硕士论文5篇;获“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银奖2项;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获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等3人;10余名研究生获批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奖学金项目联合培养或攻读博士学位。近2年来,团队在发表高质量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3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等国家级项目8项,科研总经费近2000万元。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南水北调、太阳能光热发电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省部级奖8项。


【先进事迹】

构建多维度科研育人模式,培养新工科卓越人才


1.以国家战略工程为依托,厚植研究生的家国情怀

新时代,教育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流体中心大型水力机械技术与装备创新团队始终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作为立德树人工作的起点。依托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流体工程装备节能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指导研究生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项目,比如南水北调、海水淡化,国家光热发电、“一带一路”国家泵站建设项目,解决水力机械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培养研究生苦心钻研、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大力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奋斗精神,“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为国担当,为国奋斗。作为团队全体导师,带头诠释好有大眼界、大境界、大胸怀和大格局的育人角色,并以言传身教,将对祖国和事业的深情大爱,对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以及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传递、辐射到更多学子,导师的一言一行,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为坚定研究生理想信念,团队定期开展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时激励学生,主动担负起新时代的历史责任,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任务作为自己的理想,提早规划人生,激发学生的科研“源动力”,让每一位学生努力做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祖国的发展担当作为。在团队中,每个研究生都能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字头项目,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服务国家战略,厚植实干担当、爱校荣校的情怀和使命。


2.以国家级科技竞赛为抓手,培养卓越创新型人才

团队始终坚持“以赛促学”,深化素质教育的实践课堂,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课题组每年均组织研究生组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国家级科技比赛。从校赛开始,在导师的指导下组队和前期调研,撰写申报书、研究报告等,到省赛、国赛,竞赛团队不断修改作品申报书、研究报告、PPT文稿和展板等,反复提炼,不断提高,精益求精。据课题组高雄发博士回忆当年参加挑战杯比赛,虽然已过数年,但印象仍十分深刻,参赛作品是一种新型带切割功能的污水泵,在导师团队的精心指导下,经过数十次的讨论、修改和优化,优选了参赛方案,并加工成产品样机。通过切割刀、切割槽等一系列组合创新,解决了污水泵易堵塞的行业难题,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了一等奖,高博士毕业留校工作后,在该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2019年也顺利获批了国家自然学科基金青年项目。课题组常浩、杨勇飞、施亚等研究生, 从2019年5月参加“挑战杯”校赛,到8月份省赛,一路过关斩将,在省赛中取得了特等奖的优异成绩,坚持不懈,继续奋斗,最终获得了全国“挑战杯”特等奖(江大唯一),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从“挑战杯”竞赛中,研究生收获颇深,培养了采用辩证思维思考问题,学会了用创新的思维解决问题,全面提升了创新能力。参加竞赛也是研究生磨练自我、不断挑战的过程,使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只有用积极的态度解决每一个困难,战胜艰辛和困难,才能获得人生的历练和成长,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近年来,团队研究生获“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银奖2项;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3.以研究生工作站为载体,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

为了适应流体机械(泵)行业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推进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组和行业骨干企业共建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6家,并加强产业教授协同培养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瞄准行业发展前沿,和企业联合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新局面。课题组已经与蓝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亚太泵阀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每年寒暑假,研究生都安排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实习,保证每年实习时间2-3个月左右,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服务行业发展。作为企业,不仅给研究生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也给企业的产品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研究和支撑,企业和研究生均实现了双赢。例如,课题组博士生金永鑫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极端高温工况高可靠性熔盐泵的研发与产业化》,他长期在企业一线开展试验研究,解决企业产品的实际难题,指导产品优化设计,经过3年的产学研合作研究,他解决了高温熔盐极端工况下转子系统的热膨胀抱死的关键技术难题,合作研制了国内首台套太阳能光热发电高温熔盐泵,实现了国产化,成功应用于我国光热发电首航敦煌10MW、青海德令哈50MW示范工程项目,在我国太阳能光热发电领域赢得了赞誉,获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4.以学术团队建设为路径,探索导师团队指导新模式

营造课题组浓厚的学术氛围,对研究生的成长,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至关重要。在团队中建立学术研究方向,实行“学术方向”导师团队指导模式。按照不同的细分方向,由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共同组成小团队,以互相合作的模式,研讨科研工作,把学生作为团队一份子,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大力推进研究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形成鼓励创新、勇于创新的理念和氛围,营造了团队良好的创新学术环境。课题组导师在科研、教学方面悉心指导,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在实验经费、外出实习、调研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并对代表性成果制定了奖励制度,激发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形成互助、互爱的良好氛围,培养研究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带领研究生跟踪学术前沿,鼓励研究生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研究,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增强团队凝聚力,提升研究生新生的团队归属感,课题组定期开展师生交流活动,由学生策划、组织。交流会上,每一位教师和研究生对自己的研究课题作汇报展示,让研究生了解课题组的最近研究进展,通过交流,也增强了团队凝聚力,还通过轻松的游戏让老师以和同学们的科研压力得以缓解,加深了师生间的感情,营造了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近年来,申请CSC资助到国外名校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共5人,联合培养的学生近10人,获校一等、二等奖学金7人,全面提升了课题组的国际化水平。

导师团队在张德胜、施卫东研究员的带领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关键,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创新能力、强化工程实践、打造一流团队,构建了“多维度”科研育人体系,扎实推进学校“三全育人”导师团队建设,为科研“树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流体机械(泵)行业培养新工科卓越人才而不断奋斗。

 

访问次数:

主办单位:江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