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研究团队



团队简介

江苏大学周绿林教授领衔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研究创新团队师资实力雄厚,11名团队成员中博导3人、教授4人、副教授7人,超过82%的导师具有博士学位,7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获得海外博士学位,在专业、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方面更趋合理。1人为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公共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1人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为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人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2人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为江苏大学“十佳青年教职工”。

团队所在公共管理学科起步于1994年国家“两江”医改试点,1995年在全国率先创办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专业)(2006年获评江苏省特色专业)。2005年获批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取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2014年获批公共管理(MPA)专业学位授权点。围绕我国公共管理改革发展进程,团队依托学校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以及“江苏老年医疗保障研究基地”等优势平台,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部省级课题21项,在本专业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此外还承担多项国家人社部、医保局、卫健委等部门委托课题,为政府公共管理决策提供了智力支持。团队学术氛围浓郁,广泛开展了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积淀形成了相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先进事迹】

“五育并举”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医保创新人才


品德育人为先 不忘树人初心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团队始终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等的有机结合,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始终,努力把医疗保障研究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懂管理、善研究、宽视野”的复合型医保人才的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团队负责人牵头编写出版书籍《新冠肺炎突发疫情的社区防控:组织与管理》,坚持防控育人。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团队敏锐发现并重视社区在防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切实有效地指导社区基层防控工作,由本团队发起且周绿林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外医学、公共卫生学、卫生应急管理专家学者以及疾控中心一线工作者共同编写了《新冠肺炎突发疫情的社区防控:组织与管理》。同时,团队还积极鼓励、支持和组织研究生参与书籍编写工作,切实落实防控育人。如2018级研究生范梦颖、郑晶晶等在周绿林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积极参与书籍编写及校对工作。范梦颖同学荣获第十六届江苏大学“百优青年学生”之“助力抗疫类”十佳青年称号。


科研育人为本牢记育人使命

育人过程努力形成以导师为中心、以“集体性学习、小组式互动、针对性指导”为主要形式的“传帮带”型科研团队,使得同一科研团队可在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等方面传承和延续。明确师生在集体性学习中的全员参与角色,定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提升课题研讨质量,促进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的有效提升。为能使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同时为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更好适应社会需求,本团队与江苏康复医疗集团共同申报江苏省人文社科研究生工作站,并依托这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切实落实科研育人。

工作站建立后,多名研究生进展学习,团队成员张心洁就是受益目标培养的典型代表。攻读博士期间,其跟随导师周绿林教授先后参与多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价值的科研项目。如《参合农民重大疾病保障水平、适宜度及支付方式研究》、《基于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优化研究》、《医院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研究》等。周绿林教授身为师范,学术上指导、语言上鼓励、行为上引导。2017年张心洁留校任教,至今先后获批国家级课题两项、省部级课题两项、社会招标课题多项,被遴选为江苏大学“青年英才计划”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获评第八届“江苏大学十佳青年教职工”。同时,她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并以第一名成绩获江苏大学第九届教学竞赛一等奖,2020年江苏省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校内选拔赛特等奖。作为导师,张心洁也以同样的理念指导和鼓励自己的学生,努力为团队创新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联合育人为径培养复合人才

围绕专业建设目标,为培养具有“懂管理、善研究、宽视野”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本团队充分利用专业创办期间已经形成的社会平台和社会网络,充分挖掘社会资源,逐步建立以学校培养为核心、“校社”联合的培养平台和导师团队,即研究生在校期间,可结合自身的需要和实际学习情况,确定是否同时为其配备社会导师进行联合培养,以使其能在学有余力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丰富和深化理论学习。这一培养模式亦为迎合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提供了难得契机。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并能很好地适应岗位工作和处理社会关系,得到社会和其所在单位的一致好评。

以2007级研究生王海荣为例,他是本团队招收的第一批学员。读研期间,他同时得到学校导师周绿林教授与社会导师林枫研究员(时任镇江市副秘书长、医改办主任)的联合培养和指导。其中,学校导师的指导内容主要为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尤其在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掌握上;社会导师的指导内容则主要围绕他的实习(镇江市政府)工作,即为其提供与其在校研究内容和方向一致的工作岗位,并对如何将学术研究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林副秘书长提供了很多宝贵意见。实习期间,王海荣即参与到镇江市医疗集团改革和基本方案的拟定等,对其成长提供了极大帮助。2010年7月毕业后并进入镇江市卫健委工作,直接参与镇江市医改的多个重要决策制定。通过个人努力,还从普通职员晋升为医改办副主任,也是镇江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文化育人为基 打造专业品牌

团队依托公共管理学科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探索、丰富文化育人的多样化途径。截至2018年,本专业已成功举办二十一届“医保之夜”文艺联欢晚会,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本团队以此为主要载体,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基因与革命文化为目标,加强师生之间、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本国学生与外国留学生之间的深度交流,不断增强专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师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提供保障。同时,本团队积极探索运用新媒体宣传、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等手段,推进文化育人的方式创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号召青年学子积极投身抗疫工作的同时,积极引导挖掘抗“疫”先进事迹和精神,依托学院网站、“管院之青”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宣传,特别是线上推出三期“江苏大学公管学子抗疫一线显担当”系列主题微信推送,传播青年志愿者和公管学子战“疫”故事,弘扬社会正能量精神,坚定必胜信心,为国家培养具有江大精神、家国情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如2007级研究生卞琳琳,目前在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她不仅出色完成本职工作,还主要负责选派人员参加新冠肺炎应急处置培训、省内13个地市现场督导、支援湖北等疫情处置工作。


国际化育人为翼 创新培养模式

团队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完善留学研究生全英文授课课程体系。多名学生毕业后就职于地方政府和高校,积极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和学术交流。如周绿林教授指导的2012级博士Ethel毕业归国后在加纳科技大学做教师,她促成加纳科技大学校长Ohene教授于2019年8月访问我校,校长回国后写信给周绿林教授,表达在公共政策和卫生管理方面合作的意向。目前,有关工作在积极推进中。

与此同时,研究生培养过程积极为学生提供与国内外学者交流学习的机会,加强开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学科)多种形式的深层次合作,近5年来,团队教师带领研究生累计参加公共管理学科领域的主流、权威国际学术会议45人次。2012年11月,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韩国行政管理国际学术会议,中韩两国学者共同探讨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及未来展望等问题。在此次会议中,本学科参会的研究生达10余人次,显著提高了江苏大学教育学科在国内外同行中的地位。2019年10月成功举办第二届“三江医改国际论坛”,邀请来自美国、德国、日本、韩国、越南、加纳等国家的学者围绕医疗保障、医疗改革等难题展开讨论。

导师团队在周绿林教授的带领下,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研究方向有特色、成果突出有影响、人员结构合理和管理制度健全的研究生指导队伍。围绕学校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会上提出的总体目标,江苏大学“三全育人”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研究创新团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不断提高团队人才培养能力。自2019年1月建立以来,团队坚持“五育并举”的基本理念,优化育人模式、完善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完备组织条件等举措进一步凝练育人思路、凝聚研究方向和培养专业人才,努力为国家培养具有江大精神、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医保人才。

 

访问次数:

主办单位:江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