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锋,男,1975年12月生,汉族,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理事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力学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镇江市力学学会理事长。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中青年领军人才)、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及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先后获国家公派留学基金和江苏省青年骨干教师海外留学计划项目资助赴德国、韩国和香港进行访学交流。
王军锋教授长期致力能源动力多相流及节能减排新技术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重点及面上项目及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项目等30余项,在Int. J. Multiphase Flow,Phys. Fluid,Exp. Fluids,Chem. Eng. J.,Energy,Fuel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参编教材及专著3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成果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先后两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江苏省研究生优秀教育成果奖,江苏省研究生优秀课程、江苏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江苏大学优秀研究生课程思政项目等,指导研究生30多人次在全国大学生互联网+等国家级、省级及国际科技赛事中获奖。
研究生培养
1.学生的“良师益友”,学习上引导启发,生活上关心爱护。
“有教无类”是王军锋教授在研究生培养中始终坚持的,让每一位进入课题组的同学找到自我,树立信心,成为最优秀的自己。“科研就是成年人设计的游戏”,大家都会记得他对刚加入团队的新同学说的这句话,让科研新人消除恐惧,以快乐的心情去从事科技创新工作。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科研其实是个令人头疼的东西,需要绞尽脑汁去思考研究内容的创新点和可行性,实验结果不尽如意的时候还要重新调整研究方案并实验,这样的过程循环往复。然而,他的这句话让学生从源头上重新认识了科研,除了枯燥乏味,科研还具有趣味性,怀着探索未知的乐趣投入到科研工作,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及科研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王军锋教授始终向学生传递着追求卓越的科研态度,从学生的品行、科研创新及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养;鼓励学生直面难题,知难而进,大胆尝试,小心求证。对于每一个学生的选题,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不仅理论高度要达到国际领域前沿水平,具有前瞻性,而且与实际工程相关,面向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他要求学生实验前及时汇报实验方案,并针对学生的方案提出详细指导意见,有价值的要深挖,没有价值的要去除,不可行的要调整。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是紧张的,也是渴望的,因为学生看到自己的实验方案在一步步地完善,实验内容的价值有了极大的提升。学生每有思绪难打开的时候也会主动向他请教;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他和学生对着电脑中的实验结果和黑板探讨到凌晨一两点;要是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师生回去都会兴奋到一整晚难以入眠,或许这就是科研的魅力所在。王军锋教授也时常进入实验室亲自指导学生开展实验,乐于与学生在实验室探讨科研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一次他发现学生对PIV设备的使用不规范,就立即实地教授,从仪器原理、仪器操作、软件控制、使用注意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并操作,吸引了全组同学涌进实验室学习。
科研之外,王军锋教授注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鼓励个性自由发挥,引导学生做好人生职业规划。他常说:“学生是老师青春时代的投影,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是让我感到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他的传道授业培养了学生做科研的兴趣和热情,言传身教影响了学生如何做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导向。
2.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带领科研团队坚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深耕荷电多相流领域二十余载,从三峡工程混凝土浇筑过程的喷雾降温到新疆草原大型灭蝗装备,从燃煤电厂高效除尘再到金属抛光粉尘湿法处理,从奥运会、世博会场馆室外环境温控系统再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体化测温消毒通道,王军锋教授始终坚持以工程实际中的技术难题为导向,致力于把研究成果应用转化。开发的超低量静电喷洒技术在提高虫害防治及病毒消杀效率的同时大大减少了药剂用量,在我国新疆草原大面积蝗灾治理和大规模卫生防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发的仓面喷雾环境调节技术解决了大型工程建筑施工仓面温控的技术难题,确保了工程质量,在我国三峡工程等30多个水利水电工程中得以应用;创制的系列室外环境降温系统应用于北京奥运会、世博会等国家重大活动场馆以及北京首都机场等100多个项目中。在这些面向社会需求的课题开展初期,他总是先带领学生到工程现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在充分了解生产需求后,再进一步向学生讲解具体技术瓶颈背后的关键科学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自研究课题的意义与价值所在。2014年“昆山粉尘爆炸事件”发生后,鉴于当地企业除尘技术装备的迫切需求,他带领学生团队昼夜忙于攻克铝镁抛光粉尘湿法处理技术难题。不仅带领学生参观了环境恶劣的抛光作业车间,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对患有尘肺病工人的家庭进行走访,使学生们深刻地体会到了金属抛光粉尘对于环境、生产安全以及工人职业健康带来的严重危害。在资助经费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对荷电细水雾除尘技术进行反复实验论证,设计开发了粉尘高效湿法处理与安全作业一体化系统,帮助铝镁金属加工行业有效解决了粉尘危害问题。他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真正地做到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3.创造良好科研条件,在培养学生方面舍得投入。
王军锋教授认为广泛的学术交流能够碰撞出学术火花,激发科研创新。因此他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前沿技术讲座和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以拓宽学术视野,给学生与业内同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感受国内、国际知名学者的敏锐思维,学习专家解决难题的科学思路。他经常鼓励同学们,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的研究生,要敢于同清华、西交大、浙大等众多科研实力强劲的名校同学同台竞技,展示成果。很多同学通过参加会议研究论文被正式录用发表,有的还被大会评为优秀论文,这给了学生莫大的信心与力量,使其备受鼓舞。王军锋教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鼓励并支持学生赴境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口头报告。近十年来,为密切跟踪ISMTMF(国际多相流会议)、ILASS-Asia(亚洲喷雾学会议)及ILASS International(国际喷雾学会议)等的研究动态及前沿工作,他带领学生多次出访美国和日本及德国和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及赴韩国、泰国、中国台湾及香港等地交流,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对科研课题的认识及国际交流能力。此外,王军锋教授为学生提供国外著名实验室的学术交流机会,培养具有国家化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如在2016年初,王东保博士作为国际交换生,赴泰国一流学府清迈大学进行研修,参与了中泰双方联合申报并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在该项目执行过程中,他从国际合作、科学前沿、国家需求等角度对该学生的研究工作进行指导和分析,使其收益良多,不仅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而且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获得优秀论文、最佳口头汇报等奖项,国际化视野显著拓宽,在科研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结语
王军锋教授多年来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了一批功底扎实、视野开阔、学以致用、勇于超越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受到了良好的训练,多位学生参与“互联网+”等国家级、省级及国际科研竞赛并斩获荣誉,多名研究生获得校优秀硕士及博士论文,先后在国际喷雾学会议、国际多相流测试会议、中国工程热物理年会等重要学术会议上获得优秀论文奖。研究生中有多人被推荐到国内外名校继续深造,多数毕业后在从事能源环保领域的企业里成长为技术骨干,为行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