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团队



团队简介:   

   江苏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导师团队由沈湘黔教授领衔,由景茂祥,姚山山,宋福展,邹联力,王秋菊,庞胜利,钱昕晔8位核心成员组成,包括省特聘教授1人、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1人,金山特聘教授1人,省双创博士1人,江苏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团队围绕国家新能源发展重大需求,专注高安全固态电池、高比能锂硫电池、中低温燃料电池及清洁能源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团队成立以来,获国家自然基金10余项,省市级项目12项,与中国五矿、中国铝业、苏州攀特、中天储能等公司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课题总经费超过1500万元,发表SCI论文190余篇,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82项,培养研究生90余人,所指导研究生论文获省优硕7篇、校优博2篇,校优硕20余篇。团队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践行知行合一,倡导博学求是和自强不息。团队实行“统一领导,全过程管理”的集体培养模式,不断为先进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培养有国家情怀、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完善人格的专业人才。



【先进事迹】

胸怀家国·寻梦立志


   在近20年的研究生教育实践中,江苏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导师团队始终秉持“立德树人”、“实践创新”等育人理念,以“博学求是、严谨创新、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为座右铭,坚持“学以德为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钉子精神,以及乐于奉献、不怕吃亏的人生态度,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

   “爱国、爱家、爱校、敬岗、敬业”,是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精神内涵。团队导师自学生入学之初即把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作为第一要务。沈湘黔教授亲力亲为,通过节日聚会、茶话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大家庭氛围,从爱党、爱国、敬业及家庭健康理念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建立了学生学习状态监督机制,导师们适时地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工作任务,点燃学习兴趣。2019级新生邓彬同学,由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加上研究生专业与本科专业相差较大,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萌生了厌学、退学的念头。沈老师知道后,主动找到该学生,细心地询问问题的根源,并从国、家、个人发展的角度语重心长地帮助学生提高责任心和兴趣,使学生找回了学习的斗志和热情,重新投入到科研和学习当中,并很快取得了突破。这位同学在其毕业论文的致谢一栏中,回忆起这段往事,曾这样评价到:“是老师对我的不放弃,让我取得了今天的成果;老师的家国情怀,让我更懂得责任和担当。”正如沈老师教导的“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儿女来培养”,团队导师针对每个同学的能力不同,经常会手把手地指导学生的试验、论文等工作,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及科研顺利,尤其注重通过一些活生生的例子点燃学生的科研兴趣。2020级徐慧敏同学研一开始接触固态电解质薄膜的实验,但一直苦于不知道电解质如何做薄,正在犯愁的时候,沈老师说你回家擀面皮看看,怎么把面擀薄跟电解质制备膜一个道理。这位同学假期回家真的尝试了,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回学校后很快就把110微米厚的电解质降到了47微米,超出了预期。除了科研实验,对待同学的日常生活及个人发展,每位导师也都时刻关心着每一个学生。在新冠肺炎爆发初期,2018级张露科同学不幸得了急性腮腺炎,需要去医院急诊,但当时的环境已经人人自危,对医院唯恐避之不及。景老师得知后,毫无迟疑地自驾将学生送往医院,全程陪学生做完检查和拿药,直到安全返回宿舍。每年寒暑假放假,姚山山老师都会给学生做安全动员,再三叮嘱学生路上注意安全,并保持电话联系,直至安全到家。各位老师把每位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对待,真正成为了学生心中的良师益友。实践证明,基于家国情怀的 “统一领导,全过程管理”育人模式全面提升了研究生的岗位胜任、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团队培养的郑永生、陈栋、曹凯、刘明权等20余人分别任公司技术总监、总经理、技术经理等职位,就职于国内太阳能电池材料、半导体、储能技术等大型科技企业,已成为我国新能源和半导体材料领域科技和管理的骨干人才。

   在全球化背景下,站在世界舞台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团队的重要任务。“走出去,引回来,为国育才,为校育才”是团队老师坚持的育人宗旨。团队老师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学习深造,拓展国际视野,先后有6名硕士研究生成功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分别到日本、美国、丹麦、英国等发达国家的高等学府学习和深造,并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然而,走出去容易,引回来难,这一现象在留学生中较为普遍,大多留学生面对国外优厚的待遇选择国外就职,这实际上是国家和母校的损失。针对这一现象,团队导师时刻关注着每位同学的国外境况,并保持着密切联系。宋福展于2013年硕士毕业后到日本神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随后到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自踏出国门的第一步,沈老师一直密切关心着他的海外学习和生活,经常讲述国内发展情况和国家对青年知识分子的期待。毕业前夕,宋福展有机会继续留在美国一家大型企业任职,但一想到沈老师的谆谆教诲,毅然决定回到国内。然而面对国内众多北上广高校发来的橄榄枝,他犹豫了,是选择收入待遇更高的大城市生活,还是选择自己熟悉的、工作条件充足的母校?又到了抉择的十字路口。此时沈老师从国家需求和自身发展两个维度,详细介绍了母校团队发展情况和实验平台,并建议如果回到母校,研究方向熟悉吻合,能够立即投入工作,且背后有一个团队来扶持,更容易快速成长。最终宋福展决定回到母校团队工作,着手开展自己擅长的氢储能技术研究,并已成长为江苏省特聘教授,正在冲击国家级人才计划。还有邹联力、王秋菊二人,在沈老师 “知识改变命运,努力创造未来”的人生观的影响下,2014年双双去日本神户大学留学,取得多项优秀科研成果,并在博士毕业后结为伉俪。在沈老师的感召下,二人毅然放弃了日本京都大学提供的一流科研平台和国内211高校提供的优厚待遇,回到了熟悉的母校江苏大学,加入沈老师团队,并已成为研究生导师。截至目前,留学的6位同学均已学成归国,其中3人优先选择了母校江苏大学,宋福展博士获批江苏省特聘教授和江苏大学金山特聘教授B类,邹联力博士获批金山特聘教授B类,王秋菊博士获批江苏大学资格研究员。三人满怀工作热情,积极投入到母校高水平建设洪流之中。团队立足国际视野的家国情怀真正践行了“为国育才,为校育才”的理念。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团队将以更大的热情,坚持立德树人,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创新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访问次数:

主办单位:江苏大学研究生院